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成立于1951年,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学科底蕴。本教研室起始于王纪书、周维其、颜心裕、王秉仁、刘晓辉、甘华清等老一辈专家建立的病原教研组。1978年,分别设立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2004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学科调整的精神,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合并组成病原生物学教研室。2010年,获教育部病原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在国家、四川省、泸州市及西南医科大学各级基金的资助下,病原生物学学科已具有较厚的学科基础和显著的特色与优势。

【师资队伍】
教研室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7名,讲师7名,助教1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硕士生导师7名。5名教师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进行博后学习。教研室多名老师担任诸如中华医学会、四川省医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菌物学会会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员、四川省科技青年联合、四川省医学会地方病与寄生虫病专业委员等副主任委员、理事、委员等职。教研室入选天府峨眉计划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
【学科专业建设】
病原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主干学科,教研室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立足于教学及科学研究两大支柱,努力推进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人体寄生虫学数字化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在线课程建设,“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获批两门四川省一流课程《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积极编写教材,主编、参编教材18部。探索病原生物学PBL教学课程,积极推进科研反哺教学示范。已形成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一个、科研团队三个。学科目标为建设成为具有区域优势的病原生物科研、教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教学工作】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我校五年制本科生、留学生、专科生各专业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原生物学、临床寄生虫学检验,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硕士研究生“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与疾病”、“病原真菌检测技术”课程。年授课学时约5100标准课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近五年来,获批教育厅、学校教学改革课题12项。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创编室内原位课间操,实施效果明显,受到学生喜欢和好评。
【科学研究】
教研室现有细菌感染与耐药机制,真菌致病及防治,泌尿生殖道感染、病毒致病机制、寄生虫病防治等研究方向,每个方向均以在国内有一定学术地位的教授或硕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和科研PI,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生组成科研团队。拥有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寄生虫学相关的科研实验室,具有相应的科研设备。近五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厅局级科研课题20余项,共获得资助经费超 500万元。近5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 Microbiologic Research, IJAA, JAC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专利授权5项。
【荣誉奖励】
病原生物学党支部是学校先进党支部。特别是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病原生物学党支部对口帮扶合江县回洞桥村一贫困户,工作受到领导肯定。病原生物学教研室获评学校教材建设先进集体。此外教研室老师多次获四川省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西南医科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班导师、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老师、西南医科大学教学管理先进工作者、西南医科大学医学院十佳青年、十佳带头人。教研室老师多次获得全国思政案例比赛一等奖、四川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多人次获得泸州老窖杯金教鞭之星、泸州老窖杯金教鞭奖、全国高校微课比赛二等奖、线上金课一等奖。先后指导学生获得双创项目立项多项(包括国家级及省级),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基础医学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种大赛一等奖多次。我们将学生“科普论文”列入课程教学及考核体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逐步转变教学模式。多次举办了“西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艺术作品大赛”,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医学形态学绘图大赛”、“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数字形态学读片大赛”并获得一等奖多次。教研室老师团结奋进、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在羽毛球、气排球、乒乓球等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